本帖最后由 半山 于 2013-2-18 20:42 编辑
8 R( k0 {8 ~3 x+ ~! ~' [. j* r. V
, z( H1 G& i2 D2 f9 b- L; g$ V7 l7 ?' [* l' y
----转帖5 n& A4 b% p# @5 s1 [3 W) O
$ b0 Z$ n5 F% D/ E3 f5 m3 k
拗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,即便是王力先生的著述也未能详尽。现在有关拗救的论述中,有一篇我最推崇的网上文章,题为《对“拗句”与“拗救”的全面总结》,由于篇幅所限,文中没有举例,但因为采用的是“穷举法”,所以内容非常清晰、详尽,我相信对你必有帮助。8 V. M6 q& _) M. a; e" x
( \8 A2 s) x# P O$ `( j3 i
对“拗句”与“拗救”的全面总结
6 w0 l% L" h6 @. t+ l, { “拗句”和“拗救”是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概念,某种意义上也是近体诗(格律诗)的重要基石。然而长期以来,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被真正搞明白,从而在理论上造成了一系列的混乱(如对“拗体诗”的定义)。本文旨在全面地梳理“拗句”和“拗救”的种类以弄清其本质,也为大家的诗词写作提供便利。/ _; N) D( L; h3 H) f3 ^( V
+ c' M1 B& N1 R 常见的对于“拗句”的定义是:平仄不依常规的句子。但是这一定义非常模糊,它没有把拗句和病句区分开(因为除了4个基本句式,其它的都可以称为“不依常规”),因而无法正确地解释其内涵。我经过反复思索,深感只有从概念的外延出发,通过对全部的具体的句型进行分析归类,才可能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;同时我觉得“拗句”绝对有别于“病句”,必须抓住“拗句”和“拗救”之间的本质联系,从而得出了一个我认为比较科学的定义——拗句是指已经完成当句救或有必要(但不一定必须)完成对句救的句式。- t4 {5 ^: x' _ Y. N* |' v
我的方法是穷举法,即列出全部可能的平仄组合(即使是最不可能的五连平)。必须说明,为了方便起见,所罗列句型限于五言(因为七言句型可以通过五言句首增两字推出来)。
1 e' I+ R; Q/ a0 X
+ A' e& h0 L* t& L8 t 用数学方法可以算出,五言句的全部平仄组合是32种。我将之分为3个大类,5个小类,这已经涵盖了所有的种类。$ q. Y9 k; k/ d' K8 Y5 P
第一大类:律句(无须被拗救的句式,8种),又分为:( C h1 _* x# P" V
I. 4个基本句式:
3 E) R6 |: I+ [+ ~6 ]( }) S7 K, y8 f# A/ [8 C( N+ s; I
A1 仄仄平平仄 * d+ _" h5 \' x/ s$ x- g
A2 平平仄仄平 # E' Y: K1 B/ C q! ?3 }
A3 平平平仄仄
! ^" ?2 F2 ^: sA4 仄仄仄平平 % X& M1 z! v4 R; A
0 o4 ~/ `. T) H" e7 S0 ?
II. 4个基本句式的变体: ) `( H$ g) ?1 ?
( B) H* S: J2 ^+ Q: i6 }9 x1 l# ^B1 平仄平平仄 ——A1的变体
4 j& V- j. X3 {+ Z9 v8 XB2 平平平仄平 ——A2的变体 ( d, k- }1 u+ `. w
B3 仄平平仄仄 ——A3的变体 * x w$ |! s5 U# [9 g1 A# v
B4 平仄仄平平 ——A4的变体
" d& |, J' E& L$ F0 B$ w. w4 t 2 f4 G5 g' L, J: e
第二大类:拗句(已完成当句救或有必要完成对句救的句式,7种),又分为: & [9 u9 ^6 s( a- s0 K0 F
3 Z( v/ @4 ~( l" aI. 可以单独使用的句式:
2 U# X# y3 S9 T4 t- U3 W+ M 5 Y/ E9 ?8 V9 k; I2 G5 u3 |
C1 仄仄仄平仄 ——A1的变体
, { W6 h, T0 `( a( R0 ?C2 平仄仄平仄 ——A1的变体
! [9 q; v5 w! n4 J( Z0 b3 oC3 仄平平仄平 ——A2的变体,称为“句内救孤平”
' h2 ]( M' }- S2 u4 x# VC4 平平仄平仄 ——A3的变体,称为“特拗” : j, P, U3 c( L7 e8 e+ M/ o
: d1 }. V( ^- U4 {II. 不可以单独使用的句式(即必须配合特定的出句或对句):
+ j& J; q8 t0 {1 M: _% `" B
4 u$ k# Y6 ]( A8 O: aD1 仄仄平仄仄 ——A1的变体,对句必须为B2,称为“大拗” $ [3 p: U! w. \% Q7 N/ [) ]5 }
D2 仄仄仄仄仄 ——A1的变体,对句必须为B2,称为“大拗” - S/ R) d; [2 J# O( {' \# Z
D3 仄仄平仄平 ——A4的变体,出句必须为C4,也称为“特拗” . l9 U) I7 x5 L. q, {
(D3是否可以单独使用还存在争议)
~- z4 o, y, N$ Q+ S
; j; o0 q/ Z4 _& A. @. p+ o 这里就必须再说清楚,我们对拗句的定义是“已经完成当句救或有必要(但不一定必须)完成对句救的句式”。“已经完成当句救”指的是C3、C4和D3,其中C4和D3之间又构成了对句救。换言之,除了C3,其它的6个句式都“有必要完成对句救”,其中D类的三个句式不可以单独使用,所以“必须”完成对句救。9 N6 c# r2 ~# D/ t+ A4 i; \
2 [: A* u; r$ b6 J! R/ {
第三大类:不拘句(就是病句,17种),包括: / R X! w y& x5 `- p7 X
8 t7 z' B. H" T& H- _# Q v
E1 平仄平仄仄 ——D1的变体 5 k- O5 _( K8 r: i7 N- m
E2 平仄仄仄仄 ——D2的变体
# v/ i+ ^9 ~8 m: G' o, F& JE3 仄平仄平仄 ——C4的变体 3 g2 p) O3 r/ C6 {: j
E4 平仄平仄平 ——D3的变体 " {* F/ H& l& t1 H& c( J
* {$ k- Z9 u3 x2 |! ]/ {F1 仄平仄仄平 ——A2的变体,称为“孤平”
/ E0 p9 X2 F* O* j! k0 RF2 平平仄仄仄 ——A3的变体,称为“三连仄” , P R8 K" S3 ?
F3 仄仄平平平 ——A4的变体,称为“三平”或“三连平” 1 f t4 v8 q! x0 N
9 ?! S8 ^2 n5 H4 i! u4 }, n5 t8 lG1 平平平平平 ) o. G9 y7 l7 _6 \. S
G2 仄平平平平
' S) q4 p( P" Z/ ZG3 平仄平平平
0 S' g1 {, B; M0 E% k- yG4 平平仄平平 0 Y0 f- y. C3 i5 N
G5 平平平平仄
$ y) e+ B" a) Z. a$ H" X% Q" {G6 仄平仄平平
7 v5 }+ q* i# R8 b: d( E$ T5 vG7 仄平平平仄 8 I6 p) K& @ G% Q
G8 平仄仄仄平
3 H( v8 T0 L1 {/ m8 bG9 仄平仄仄仄
9 Q- P- L( b3 r0 }/ e+ ~G0 仄仄仄仄平 & ]7 J0 ^ L% _" J$ i/ O2 u' K7 j$ `7 z
) {+ p( R, N% }* r5 z, m7 |
正如我使用了不同的符号,其实不拘句也可以稍稍细分的。E类的4个句式属于“大拗”和“特拗”的变体,它们的地位是有争议的:有的意见就认为其中的某句或某句是“特殊的拗句”,可以在诗中使用。我所以将它们排除,是因为它们出现的频率太低了,并不比别的不拘句更常见。F类的3个句式是基本句式的变形,它们几乎是格律诗的“禁忌”(尤其是孤平和三平),出现频率甚至远低于其它的不拘句。而G类的10个句式就没有什么可分析的了,基本上可以无视。
9 Z& r. U7 k8 d7 ?8 C x! A3 Z5 J; m* ?: m8 \; C( `# i, y
9 U* Z, j& P$ t" a+ Z
% c3 q" g7 }& X! Q2 R
' M% w' p. h+ s
1 V) h: G4 F, V1 K' ]8 X6 o' U _% B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