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足球俱乐部杯

浦城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
快捷登录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[原创] (集体古诗)七律. 三地六子连诗贺岁

[复制链接]
16#
发表于 2013-2-17 06:02:40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福建 来自 福建
春雨秋风 发表于 2013-2-17 01:41 0 i/ A# |; Z1 W$ c: s: r- W
若用妍花新叶春来暖,就不容易误解了,个见。
; b% {* }) U7 ^& {" ]4 {$ q4 i' P0 |

2 Q0 G, x/ C& P) U     谢谢!妍花新叶春来暖,也许这样明了一些;花开新叶春来暖,作者也许认为更诗意些。都是善意认真,我们大家互相探讨,共同进步,让浦城的诗坛更加繁荣!& v# K, l6 y# \
' G/ v/ V: v- e! e, T3 V

/ h9 O3 z' ~1 u; z! R5 X% x  q  m% v6 d) N9 ^  r" _- R( x$ |
17#
发表于 2013-2-17 06:22:37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福建 来自 福建
春雨秋风 发表于 2013-2-15 18:11
- N5 s7 E7 B- f( h燕闹旧梁喜气传。
; k+ k  x" ?, o4 J' h孤平了。
  \1 A" f9 h3 ]' R
7 B+ q7 o7 B& v- y% {( Y  \
燕闹梁喜气传---改一字燕闹梁喜气传可能会合律些了,不过这要,有空碰到刘老师,我转达一下你的意见,征得他的同意才行。谢谢!
$ b$ B. K% ?  r# v0 {) u
% g0 N# Z/ B! }* O( R) [- i. v  Y' c0 I
18#
发表于 2013-2-17 06:59:36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广东 来自 广东珠海
半山 发表于 2013-2-17 06:02 / U; @7 U6 d" M5 v% s! I; ?) t" Y
谢谢!妍花新叶春来暖,也许这样明了一些;花开新叶春来暖,作者也许认为更诗意些。都是善意认真 ...

! t& F  w; q5 L* }6 u0 Y/ L集句诗,用词需更精炼,突出少而精。诗友们,新年好!离多聚少,网上聊聊。各抒己见,互相探讨。
19#
发表于 2013-2-17 10:06:10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福建 来自 福建福州
春雨秋风 发表于 2013-2-17 06:59 + Y2 z! Y# ?7 m+ |1 g. K  u0 Z
集句诗,用词需更精炼,突出少而精。诗友们,新年好!离多聚少,网上聊聊。各抒己见,互相探讨。
20#
发表于 2013-2-18 20:09:41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福建 来自 福建
春雨秋风 发表于 2013-2-15 18:11 $ i" t( u. G+ L
燕闹旧梁喜气传。  R* l1 k9 Q0 [! W/ Y+ x( U
孤平了。

$ E% f* ~# g5 I( f4 K' P5 Z. i6 [1 ~# h! }
    昨天问刘老师了,没有孤平,是对句相拗救,谢谢提出,也谢谢刘老师给我上了律诗基础知识一课!9 e( |# l; z' R0 l
' Y) d% f* q9 a5 w% @0 _

" q8 y. T( b2 h8 Y. e% y
& b" [) {) l2 X
* H- @" l. E( a2 i2 q3 ?+ A- p& r- L
21#
发表于 2013-2-18 20:19:07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福建 来自 福建
本帖最后由 半山 于 2013-2-19 07:35 编辑 * l& Z2 q$ e9 d% x# l

( d( C% M% |( t; ^拗救  
6 j7 l# s5 w/ u- w7 f: X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 ----转录王力先生关于拗救的论述,. y) r7 l4 Q7 N/ P" b
      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,叫做拗句。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,就变 成了古风式的律诗(见下文)。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(五言 "平平仄平仄",七言"仄仄平平仄平仄")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, 但是,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,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。现在再谈几种拗句: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,但是前面一字用拗,后面还 必须用"救"。所谓"救",就是补偿。一般说来,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,后面必须(成经常)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。 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:; A1 L9 |7 L4 N
  
7 S5 r3 A5 V! Z7 n   (a )在该用"平平仄仄平"的地方,第一字用了仄声,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,以免犯孤平。这样就变成了"仄平平仄平"。七言则 是由"仄仄平平仄仄平"换成"仄仄仄平平仄平"。这是本句自救。  
6 J: g6 b# M9 }1 Y  H, g& v9 X   (b )在该用"仄仄平平仄"的地方,第四字用了仄声(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),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。这样就成 为"仄仄平仄仄,平平平仄平"。七言则成为"平平仄仄平仄仄,仄 仄平平平仄平"。这是对句相救。  $ p9 ^0 {0 N% A+ T0 T% |
   (c )在该用"仄仄平平仄"的地方,第四字没有用仄声,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。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。这是半拗,可救可不救, 和(a )(b )的严格性稍有不同。  6 c/ O5 Q$ [& X' ^
    诗人们在运用(a )的同时,常常在出句用(b )或(c )。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,又构成对句相救。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。并加以说明:  
6 e. j% U2 i4 x% ?7 h/ b- e3 e- i! j0 c0 i; K
  宿五松山下荀媢家   
! i% J5 E# v5 ~5 a              ---李白2 U# J! b, b5 ~$ l, K; i
  7 E. E% e9 s& G! ]
我宿五松下,寂寥无所欢。
$ }+ j& o8 M, l# z7 }田家秋作苦,邻女夜舂寒。
' {5 N0 s9 ~# x* Q+ B跪进雕胡饭,月光明素盘。
8 v  q& l& I8 t: q  J/ w令人惭漂母,三谢不能餐。
/ W, _0 G) G2 i. w% P: U% }
0 M. q' R5 U& ^; d   第一句"五"字第二句"寂"字都是该平而用仄,"无"字平声, 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,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,和第二句同一类型,但它只是本句自救,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.  8 |% U- ?' ?5 T3 m& J* b5 P

: @+ g! V7 {# Q, j6 p5 j       天末怀李白   2 E8 w# L, g' p5 C* d& x$ m
              --杜甫  6 G1 z* D& h, k' u: I
, y8 m& s# ^1 G3 y1 s& d2 B
凉风起天末,君子意如何?$ V- l' q( u8 E+ _+ m
鸿雁几时到?江湖秋水多。) i; c" F5 i3 D2 z/ w* S- Q
文章憎命达,魑魅喜人过。
  F: c8 E3 L$ W' r5 q2 W应共冤魂语,投诗赠汨罗!  
5 l5 H5 f4 n2 L: R. n- w6 {  L, a
* A, Y+ z7 @  h" }1 F+ Q9 H   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,用"平平仄平仄"代替"平平平仄仄"(参看上文)。第三句"几"字仄声拗,第四句"秋"字平声救。这 是(c )类。  " {& L: _1 D) ?+ v! l! T( b

& ]6 r5 p9 A" c$ N1 r$ a7 z, M赋得古原草送别
5 f/ a  u; C4 ?6 `       --白居易 
# u/ l+ c2 J6 L0 @0 R 
' `3 i1 \. n, T0 [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.$ v/ S; r; D7 d9 D
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% ?3 {. ]0 z: v0 ?
远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
( _) M8 @0 g# ^- I& T0 U又送王孙去,萋萋满别情。
7 o  q1 R' H" M6 w, Q3 Y
0 h: L% p; {! r/ w, g  第三句"不"字仄声拗,第四句"吹"字平声救。这是(b )类。$ t! h" Z9 U) h/ F! r

3 l  h4 [# g' `4 G  咸阳城东楼 * C* V, I- q, I
     [唐]许浑  
# x$ e) @/ \6 H+ Z. Q一上高楼万里愁,蒹葭杨柳似汀洲。
' w6 h2 [. n( y溪云初起日沉阁,山雨欲来风满楼。* b2 f0 G0 V/ O2 c5 w, q
鸟下绿芜秦苑夕,蝉鸣黄叶汉宫秋。/ X' g4 a8 ]; s! C  B6 F
行人莫问当年事,故国东来渭水流。
, u8 R/ O/ `! R6 C! e$ n" r2 b# [ * \* x! Y9 A; f1 D+ u
    第三句"日"字拗,第四句"欲"字拗,"风"字既救本句"欲"字,又救出句"日"字。这是(a )(c )两类相结合。# _2 E! b/ e7 Z
4 S: P2 _" x% m! `
  新城道中(第一首) 
; d& F* W. L1 D& I            --[宋]苏轼  
3 D3 Q+ U- s5 d6 J  Z; ~
: M3 s( a# b5 q' Y. o/ l东风知我欲山行,吹断檐间积雨声。
! I/ s/ T7 W& ^$ Q+ K岭上晴云披絮帽,树头初日挂铜钲.5 A! y2 [$ I. p
野桃含笑竹篱短,溪柳自摇沙水清。
! U) e1 e6 K& H$ l' ~: I/ |' E西崦人家应最乐,煮芹烧笋饷春耕。  
& O9 s3 }+ C' X  [6 Z" N$ H7 V; L
      第五句"竹"字拗,每六句"自"字拗,"沙"字既救本句的 "自"字,又救出句的"竹"字。这是(a )(c )两类的结合。
. ?& B* h! U( E
" y2 @- G& C4 n% [) \4 J, Z  夜泊水村
/ c( {! l* D( S! r     ---陆游  
+ X. z& l' ?" p
5 h0 S* x/ C5 p; \/ P腰间羽箭久凋零,太息燕然未勒铭。- {  \4 q1 j% E8 }  L
老子犹堪绝大漠,诸君何至泣新亭?$ K& D3 {1 f/ I
一身报国有万死,双鬓向人无再青!
7 d; _6 m3 b+ n2 V$ l9 H4 P记取江湖泊船处,卧闻新雁落寒汀。) l. c7 r- g* j4 @( I+ d
3 d  p- e+ H4 f: o- c" N' l
  第五句"有万"二字都拗,第六句"向"字拗,"无"字既是本 句自救,又是对句相救。这是(a )(b )两类的结合。  由此看来,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。有些律诗看来好像不合律,其 实是用了拗救,仍旧合律。这种拗救的作法,以唐诗为较常见。宋代 以后,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、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。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。但是,知道了拗救的道理,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,是有帮 助的。% v3 q6 G8 |9 o/ ~. @8 N0 C6 C; p
& Z& b* t4 r6 ?5 b
  T2 e! A. S9 ~1 H

% u' s# E0 G2 m6 n& K" Z1 i" O8 P( K  E
. W# W4 L# p) ?" F0 Z
7 f# e& T: t  ^, P1 h
* j( e# R4 a# V0 @

) P3 W9 P% `# S2 @3 p1 T1 A7 Y
4 j$ ^% i  {4 {7 J( K' s9 R
22#
发表于 2013-2-18 20:30:12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福建 来自 福建
本帖最后由 半山 于 2013-2-18 20:42 编辑
8 R( k0 {8 ~3 x+ ~! ~' [. j* r. V
, z( H1 G& i2 D2 f9 b- L; g$ V7 l7 ?' [* l' y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----转帖5 n& A4 b% p# @5 s1 [3 W) O
$ b0 Z$ n5 F% D/ E3 f5 m3 k
   拗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,即便是王力先生的著述也未能详尽。现在有关拗救的论述中,有一篇我最推崇的网上文章,题为《对“拗句”与“拗救”的全面总结》,由于篇幅所限,文中没有举例,但因为采用的是“穷举法”,所以内容非常清晰、详尽,我相信对你必有帮助。
8 V. M6 q& _) M. a; e" x
( \8 A2 s) x# P  O$ `( j3 i
   对“拗句”与“拗救”的全面总结
6 w0 l% L" h6 @. t+ l, {    “拗句”和“拗救”是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概念,某种意义上也是近体诗(格律诗)的重要基石。然而长期以来,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被真正搞明白,从而在理论上造成了一系列的混乱(如对“拗体诗”的定义)。本文旨在全面地梳理“拗句”和“拗救”的种类以弄清其本质,也为大家的诗词写作提供便利。/ _; N) D( L; h3 H) f3 ^( V

+ c' M1 B& N1 R     常见的对于“拗句”的定义是:平仄不依常规的句子。但是这一定义非常模糊,它没有把拗句和病句区分开(因为除了4个基本句式,其它的都可以称为“不依常规”),因而无法正确地解释其内涵。我经过反复思索,深感只有从概念的外延出发,通过对全部的具体的句型进行分析归类,才可能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;同时我觉得“拗句”绝对有别于“病句”,必须抓住“拗句”和“拗救”之间的本质联系,从而得出了一个我认为比较科学的定义——拗句是指已经完成当句救或有必要(但不一定必须)完成对句救的句式。- t4 {5 ^: x' _  Y. N* |' v
      我的方法是穷举法,即列出全部可能的平仄组合(即使是最不可能的五连平)。必须说明,为了方便起见,所罗列句型限于五言(因为七言句型可以通过五言句首增两字推出来)。
1 e' I+ R; Q/ a0 X  
+ A' e& h0 L* t& L8 t     用数学方法可以算出,五言句的全部平仄组合是32种。我将之分为3个大类,5个小类,这已经涵盖了所有的种类。$ q. Y9 k; k/ d' K8 Y5 P
     第一大类:律句(无须被拗救的句式,8种),又分为:( C  h1 _* x# P" V
I.  4个基本句式:
3 E) R6 |: I+ [+ ~6 ]( }) S7 K, y8 f# A/ [8 C( N+ s; I
A1   仄仄平平仄  * d+ _" h5 \' x/ s$ x- g
A2   平平仄仄平  # E' Y: K1 B/ C  q! ?3 }
A3   平平平仄仄  
! ^" ?2 F2 ^: sA4   仄仄仄平平  % X& M1 z! v4 R; A
0 o4 ~/ `. T) H" e7 S0 ?
II.  4个基本句式的变体: ) `( H$ g) ?1 ?

( B) H* S: J2 ^+ Q: i6 }9 x1 l# ^B1   平仄平平仄   ——A1的变体  
4 j& V- j. X3 {+ Z9 v8 XB2   平平平仄平   ——A2的变体  ( d, k- }1 u+ `. w
B3   仄平平仄仄   ——A3的变体  * x  w$ |! s5 U# [9 g1 A# v
B4   平仄仄平平   ——A4的变体  
" d& |, J' E& L$ F0 B$ w. w4 t 2 f4 G5 g' L, J: e
第二大类:拗句(已完成当句救或有必要完成对句救的句式,7种),又分为:  & [9 u9 ^6 s( a- s0 K0 F

3 Z( v/ @4 ~( l" aI.  可以单独使用的句式:  
2 U# X# y3 S9 T4 t- U3 W+ M 5 Y/ E9 ?8 V9 k; I2 G5 u3 |
C1   仄仄仄平仄   ——A1的变体  
, {  W6 h, T0 `( a( R0 ?C2   平仄仄平仄   ——A1的变体  
! [9 q; v5 w! n4 J( Z0 b3 oC3   仄平平仄平   ——A2的变体,称为“句内救孤平”  
' h2 ]( M' }- S2 u4 x# VC4   平平仄平仄   ——A3的变体,称为“特拗”  : j, P, U3 c( L7 e8 e+ M/ o

: d1 }. V( ^- U4 {II. 不可以单独使用的句式(即必须配合特定的出句或对句):  
+ j& J; q8 t0 {1 M: _% `" B
4 u$ k# Y6 ]( A8 O: aD1   仄仄平仄仄   ——A1的变体,对句必须为B2,称为“大拗”  $ [3 p: U! w. \% Q7 N/ [) ]5 }
D2   仄仄仄仄仄   ——A1的变体,对句必须为B2,称为“大拗”  - S/ R) d; [2 J# O( {' \# Z
D3   仄仄平仄平   ——A4的变体,出句必须为C4,也称为“特拗”  . l9 U) I7 x5 L. q, {
    (D3是否可以单独使用还存在争议)  
  ~- z4 o, y, N$ Q+ S   
; j; o0 q/ Z4 _& A. @. p+ o    这里就必须再说清楚,我们对拗句的定义是“已经完成当句救或有必要(但不一定必须)完成对句救的句式”。“已经完成当句救”指的是C3、C4和D3,其中C4和D3之间又构成了对句救。换言之,除了C3,其它的6个句式都“有必要完成对句救”,其中D类的三个句式不可以单独使用,所以“必须”完成对句救。9 N6 c# r2 ~# D/ t+ A4 i; \
2 [: A* u; r$ b6 J! R/ {
  第三大类:不拘句(就是病句,17种),包括:  / R  X! w  y& x5 `- p7 X
8 t7 z' B. H" T& H- _# Q  v
E1   平仄平仄仄   ——D1的变体  5 k- O5 _( K8 r: i7 N- m
E2   平仄仄仄仄   ——D2的变体  
# v/ i+ ^9 ~8 m: G' o, F& JE3   仄平仄平仄   ——C4的变体  3 g2 p) O3 r/ C6 {: j
E4   平仄平仄平   ——D3的变体  " {* F/ H& l& t1 H& c( J

* {$ k- Z9 u3 x2 |! ]/ {F1   仄平仄仄平   ——A2的变体,称为“孤平”  
/ E0 p9 X2 F* O* j! k0 RF2   平平仄仄仄   ——A3的变体,称为“三连仄”  , P  R8 K" S3 ?
F3   仄仄平平平   ——A4的变体,称为“三平”或“三连平”  1 f  t4 v8 q! x0 N

9 ?! S8 ^2 n5 H4 i! u4 }, n5 t8 lG1   平平平平平  ) o. G9 y7 l7 _6 \. S
G2   仄平平平平  
' S) q4 p( P" Z/ ZG3   平仄平平平  
0 S' g1 {, B; M0 E% k- yG4   平平仄平平  0 Y0 f- y. C3 i5 N
G5   平平平平仄  
$ y) e+ B" a) Z. a$ H" X% Q" {G6   仄平仄平平  
7 v5 }+ q* i# R8 b: d( E$ T5 vG7   仄平平平仄  8 I6 p) K& @  G% Q
G8   平仄仄仄平  
3 H( v8 T0 L1 {/ m8 bG9   仄平仄仄仄  
9 Q- P- L( b3 r0 }/ e+ ~G0   仄仄仄仄平  & ]7 J0 ^  L% _" J$ i/ O2 u' K7 j$ `7 z
) {+ p( R, N% }* r5 z, m7 |
      正如我使用了不同的符号,其实不拘句也可以稍稍细分的。E类的4个句式属于“大拗”和“特拗”的变体,它们的地位是有争议的:有的意见就认为其中的某句或某句是“特殊的拗句”,可以在诗中使用。我所以将它们排除,是因为它们出现的频率太低了,并不比别的不拘句更常见。F类的3个句式是基本句式的变形,它们几乎是格律诗的“禁忌”(尤其是孤平和三平),出现频率甚至远低于其它的不拘句。而G类的10个句式就没有什么可分析的了,基本上可以无视。
9 Z& r. U7 k8 d7 ?8 C  x! A3 Z5 J; m* ?: m8 \; C( `# i, y
9 U* Z, j& P$ t" a+ Z
% c3 q" g7 }& X! Q2 R
' M% w' p. h+ s
1 V) h: G4 F, V1 K' ]8 X6 o' U  _% B
23#
发表于 2013-2-18 20:36:18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福建 来自 福建南平
半山 发表于 2013-2-18 20:19 1 }  x2 n6 S+ @8 @! O( T( |
拗救  ( H/ x0 u$ r: V0 M( ]: E1 W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----转录王力先生关于拗救的论述,$ o* t, u- i' u( w* m- B
      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,叫做拗句 ...

8 f9 ^7 j2 h) p2 v. u规矩太多,难成方圆,只怪中华文化太博大精深.哈哈就是偶尔路过也受益非浅
24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2-18 20:39:51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福建 来自 福建南平
半山 发表于 2013-2-18 20:09
& {5 S) f  c. V9 q' F昨天问刘老师了,没有孤平,是对句相拗救,谢谢提出,也谢谢刘老师给我上了律诗基础知识一课!
9 _3 T5 r- V9 t" Z! m4 {9 }
2 V2 _5 O* f0 b2 A5 z ...

" h8 h/ G' |% W' s1 a本人也上了一课。谢谢!
25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2-18 20:40:41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福建 来自 福建南平
半山 发表于 2013-2-18 20:30
/ G" Q+ d- k# |4 ~, C( }拗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,即便是王力先生的著述也未能详尽。现在有关拗救的论述中,有一篇我最推崇的网上文 ...

* c& A, E4 H: k6 c谢谢半山先生!
26#
发表于 2013-2-18 20:47:51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福建 来自 福建
浮盖闲云 发表于 2013-2-18 20:36
! \' i" {! _) B2 L规矩太多,难成方圆,只怪中华文化太博大精深.哈哈就是偶尔路过也受益非浅

$ w6 s; U, f9 P
9 _/ k6 o  K8 q我们都是诗词的爱好者,很多知识需要进一步学习,在浦城我遇到了许多老师,都让我受益匪浅!:81:
, n$ \# Q) t7 X
; X8 k- D$ I* w) s) Z% C7 ?& ^' H. _- l: C) d# d  p8 e. ?
27#
发表于 2013-2-18 20:48:49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福建 来自 福建
广羽山人2号 发表于 2013-2-18 20:40 6 X1 j2 d  t* G$ z+ ]' p! ?' [/ ^
谢谢半山先生!
1 T( W0 M" B0 O" Z' Z+ O. V( v
28#
发表于 2013-2-18 20:56:44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福建 来自 福建
本帖最后由 niuniu1 于 2013-2-18 20:58 编辑
! C( Z7 v; M+ I/ F9 R3 Y2 l$ X% }: M+ w6 ~" ]( w+ w
论坛好热闹呀,好多天没上了,大开眼界啊{:soso_e112:}
29#
发表于 2013-2-19 06:40:24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广东 来自 广东茂名
半山 发表于 2013-2-18 20:19 % ~6 c1 K, M) o  c, }6 s5 c% C
拗救  
1 X& n! }( G- p9 [# _: Q+ F+ M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----转录王力先生关于拗救的论述,
7 _  P3 \7 c' R4 I* L      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,叫做拗句 ...

- S, G6 ~% S$ m* va )在该用"平平仄仄平"的地方,第一字用了仄声,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,以免犯孤平。+ }9 e$ Y9 x/ c% i  q

" S5 a% q- n9 m& `孤平只能在本句拗救,平仄可在对句拗救,这是常识。
30#
发表于 2013-2-19 06:40:55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广东 来自 广东茂名
本帖最后由 春雨秋风 于 2013-2-19 07:42 编辑 2 }% }8 W4 {' d, d& S& d3 p
半山 发表于 2013-2-18 20:19 + U, u& t, _" _& |: r! l8 h
拗救  
+ B4 _. [; O8 z4 I  `2 P( g( b' }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----转录王力先生关于拗救的论述,
' |" H# }. N, K3 b# F( Y( W4 C      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,叫做拗句 ...

+ J- C5 Z# b6 I2 D' h$ r7 p$ `  H2 j6 U6 P( I+ |
a )在该用"平平仄仄平"的地方,第一字用了仄声,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,以免犯孤平。/ c+ ?/ b3 r8 H8 \- k& W  n5 ~8 v
' Y3 s) w: u6 p0 y% f, F* _
孤平只能在本句拗救,平仄可在对句拗救,这是常识。
; h+ U5 ^; J8 t8 R" G  H$ G" i
6 R3 H5 A9 e( ?3 _$ M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免责声明|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:0599-2842928邮箱:675062596@qq.com|广告服务|小黑屋|手机版|手机版|浦城论坛 ( )

GMT+8, 2025-4-26 20:56

Powered by X3.5

© 2001-2025 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